如同打開一軸塵封千年的田園風情畫卷,寧靜在圖畫之中。巖前這個好像被世人遺忘的桃源,今天突地打開,天生麗質地將人驚訝,田野牧歌地將人悠揚。山以千年不變的姿勢在村莊之上如云飄蕩,溪岸夾帶著山花在田野恣意婀娜,田野長著千萬年仍翠綠生香的菜蔬。油菜花爭先恐后地欣欣向榮,與陽光爭輝在曠野。千年弘濟古寺慈眉善目地坐在村莊的門口,裊繞的禪音行云流水,在村莊蕩著幸福與吉祥。
800多年前,有一個偉大的靈魂常常路過此地,日暮鄉關,山高水長,似家鄉又不是家鄉地讓他神傷。″長夜笛,莫吹裂″。其實,在巖前,竹木依依,山水裊裊,有笛,當如清風入林,竹音嘹亮,玉響四溢。只是當時,國破山河,家園烽火。執友別離,故園收復遙遙無期。那還有田園心情。所以那策馬揚鞭追執友陳亮末果的辛棄疾,夜半路過巖前,投宿吳氏泉湖四望樓,″聞鄰笛悲甚″是能讓人心生″如是″情懷的。
巖前,這個連接瓢泉與帶湖的村子,這個瓢泉通向黃沙道中,應該遇見的村莊。正如同辛詞中″七八個星天外,兩三點雨山前。舊時茅店社林邊。路轉溪橋忽見″一樣,是巖前處處可以呈現的風景。古道悵悵,古韻悠悠,讓人思古悠悠
據聞,巖前,有神鳥,通佛性,能感知天地之精華,能尋山水之靈氣。
聽聞,巖前的弘濟禪寺選址就是神鳥的開示。在巖前村的雞公山下,這座鮮為人知的千年古剎——弘濟禪寺, 原來叫做庵堂寺、大山庵,原址在對面山坡上,《鉛山縣志》里有記載:乾隆二十五年(1760),大山庵住持臨濟宗弟子募捐重修。
據說,對重修寺院的選址,主持一直舉棋不定。也就這時機,常有一鳥在寺前鳴叫,見人注目,就翩翩起舞,而后漸飛漸引,反復多次,皆佇立這山畔。主持心領神會。決定遷寺于此。
雖歷戰火,雖經洗劫。但似有神靈保佑,這座鵝湖峰頂慈濟禪寺延續的法脈,香火未斷,法音常在。弘濟禪寺那氣度不凡、巍峨莊嚴的山門依舊。那精美的石雕石刻仍堅定地立在廟門上,姿態祥和。
還有古宅,還有古祠,還有古亭,還有古道。
沉淀的都是有重量的。都被保護著,都在美麗地閃著華光。變化的,是時代圖寫的新樂章,正引領著這個偏遠的村莊打開自己對接幸福的時光。那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替代了塵土飛揚的山間泥路。平整柔美的騎行賽道讓古驛道相形見絀。白墻灰瓦的高樓替代茅檐在青山綠水間如白云晨藹地流動。木棧道在山水間穿行,讓人憑臨如飛鳥入林之歡。茶園綠在山坡上,菜花金黃在田野中。而四望亭正站在山頂眺望,看大地春花如錦,觀游人如織,聽幸福的歡聲笑語如春風蕩漾。定也會邀辛翁重登臨,讓辛翁重放歌高嘆:巖前春景展如畫,弘濟禪寺漾吉祥。